top of page

感覺與知覺(一)

你覺得這個蛋糕上的草莓是什麼顏色?













(圖片來源: Carson Mell@Twitter)


就專業吃貨的角度來看,相信許多人會認為蛋糕上的草莓是鮮豔的紅色。

這是由京都立命館大學心理學教授北岡明佳在推特上發出的照片,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大多網友認為照片中的草莓應該是紅色的。然而這張照片實際上是由藍與灰所組成,並不包含紅色像素。


那為什麼我們明明沒有從圖片中接收到紅色光波,大腦卻認為草莓是紅色的呢?

這個現象和「色彩恆常性」有關,而色彩恆常性是奠基在「感覺」及「知覺」上延伸出來的特性之一。我們先從最基礎的感覺及知覺說起吧!


什麼是「感覺」和「知覺」?它們哪裡不一樣?

感覺:從感覺受器接受刺激並傳達至大腦的過程,著重在生理或精神上的反應。

知覺:組織與解釋感覺訊息並給予意義的大腦歷程。


以前面的草莓蛋糕為例,視覺受器接收到圖片所反射的光波並傳至大腦的歷程是感覺,而大腦整合訊息,認為看到的是草莓蛋糕的過程是知覺。

接著我們來討論幾個關於「感覺」的定理或現象吧!

感覺裡包含了大家常聽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體感覺。而多數人對感覺的常識,就是當外界的刺激越強時,我們的感覺就會越強烈。那麼你是否曾經好奇過當蚊子離你多近時能聽見惱人的嗡嗡聲?或者當你打開乖乖時,如何發現裡面的餅乾和以前比起來變少了?


絕對閾值(absolute threshold)指的是我們能偵測到刺激的最小量。
差異閾值(difference threshold)指的則是能區分兩個刺激的最小強度差異。

160年前,德國心理學家韋伯(E.H. Weber)提出他的理論—也就是後來的韋伯定律(Weber's law)。他發現:兩個刺激之間的顯著差異是基於和原始刺激的比例,而不是固定的差異。例如,在60支蠟燭中增加1支蠟燭,我們能注意到燭光明亮的差異;但在120支蠟燭中增加一支蠟燭,我們無法注意到燭光明亮的差異。因此,刺激的作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這些早期的心理物理研究,現在也廣泛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是為了因應物價上漲,每次餅乾減量最好能夠在差異閾之內(就是偷工減料嘛╮(╯_╰)╭);相反的,為了進行促銷,加大包裝一定要稍微超過差異閾。


看完這篇文章後,是不是對感覺有更多認識了呢?

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