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棉花糖實驗




1960年代末,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test)」問世,由史丹佛大學的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主導。他先是邀請了一組學齡前的小朋友(年齡約介於三歲到五歲),將他們帶到一個房間後並請他們選擇獎勵,獎勵的內容有棉花糖、餅乾等等。在選擇完獎勵後米歇爾告訴孩子他將會離開15分鐘,如果他離去的這段時間,他們選擇的獎勵並沒有被吃掉,那麼等他回來後他們就能得到第二個相同的獎勵。


△棉花糖實驗的影片


米歇爾的實驗結果指出,在六百位左右的受試者中,約有1/3的小孩能夠等到第二份的獎勵。米歇爾更做了後續的追蹤,他發現那些能夠為了下一份獎勵而忍耐15分鐘的孩子在成為青少年時,個性都有個傾向——好勝、能言善道等——再持續的的追蹤,他發現他們的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學術能力測驗)成績、學位、收入、社會地位等等都會比較高。


回顧上述的實驗,「棉花糖」等獎勵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像是「目標」的化身,而願意忍耐的孩子們,正是擁有了「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能力。延遲滿足,是為了追求更遠大的目標,以獲得更大的利益或享受,而可以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那麼為甚麼沒有及時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發展,會發現他們在不同面向的人生課題都能達到比較高的成就呢?

重點就是在於在人生長的過程中,會發展出自律(self-control)的機制。米歇爾在回顧實驗,他發現那些成功得到第二份獎勵的孩子,在實驗過程中不單單只是等待,而是會利用玩自己的手指、東張西望等等來盡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自律能力強的人,比較不會貪圖眼前的利益,而是會向明確的目標勇往直前。


下一次在吃棉花糖前,不妨再想想這個實驗以及背後的涵義吧!


你是會立即吃掉棉花糖的人、忍到一半後放棄的人、又或者是能夠撐到最後,得到更大的勝利的人呢?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