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
「xxx你是念什麼的啊?」
「我讀心理系呦!」
「哦~就是以後當心理醫生的嘛~」
「是心理師喔」
「哎呀都一樣啦!」
「……」
身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員,臨床以及諮商可說是我們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心理學領域。只是在許多的媒體新聞的誤傳以及專業資訊不普及的情況下,多數人可能都和情境中的親戚們一樣,對臨床及諮商心理學有些誤會或迷思。
這篇文章裡,我們將澄清幾個社會大眾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到底是心理師?還是心理醫生?那跟精神科醫生有什麼差別?
首先 , 我們釐清個觀念:世界上並沒有「心理醫生」這種執照。
「心理醫生」這個詞源自西方文化的「心理學博士」(Psychology doctor),而臺灣在引進西方國家的心理學資訊時,看到國外這些「心理學博士(doctor)」,開始有了心理醫生的概念。
事實上在臺灣,只有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以及精神科醫生的執照。而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師最大的區別在於--心理師沒有用藥權。
讓我們用個表格來簡單整理:
心理師 vs. 精神科醫生
迷思二:臨床心理師專門處理嚴重的個案,諮商心理師處理不嚴重的個案?
過去臨床心理師多半在醫療系統工作,讓人覺得好像比經常待在社福機構或校園裡的諮商心理師厲害。然而實際上,無論是臨床或諮商心理師,在工作時一定多少都會遇到困擾程度不等、有重有輕的個案,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訓練的背景不同,所重視的基本功不一樣,因此看個案的需求而決定要找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並非依嚴重程度來區分。
我們簡單整理一下臨床與諮商在訓練背景及業務上的差別:
1. 訓練背景
2. 業務方面:
臨床心理師多了「心理衡鑑」的業務,以協助身心科醫師做出診斷。(註1)
衡鑑(assessment):收集個案資料、了解其行為異常之處,以便做出診斷。
⇩
診斷(diagnosis):把人的問題分門別類,例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註2)
即使訓練背景不甚相同,人文關懷和科學素養兩者對於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都是很重要的。此外,不管是諮商或臨床心理師,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對個案有所幫助 ,而個案關注的不是心理師所屬諮商或臨床領域,而是心理師所使用的治療法適不適和他的需求。
以上就是兩個有關臨床與諮商常見的迷思,希望能幫助大家釐清一些觀念~
註1:臨床心理師的基本功訓練,以「心理病理」為基礎,進而延伸到「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註2:這裡的診斷主要是指協助診斷的過程,而非最後的診斷開藥。
Opmerkingen